当前位置:2022年最新版离婚协议书社会二年级小男孩为何把自己装扮成“仙人球”?
二年级小男孩为何把自己装扮成“仙人球”?
2022-07-03

前不久,接到一个小学二年级男孩子妈妈的咨询,孩子学龄前在老家生活,本质上而言是个听话的孩子,谨慎但不胆小,愿意帮助大人做家务,自理能力很强没有固定伙伴,不喜欢主动跟别人玩,家里有个两岁的小弟弟,学习成绩不错。

从小就脾气特别大,

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有逆反现象,最近比较频繁,各种不配合,无论说什么第一反应都是拒绝,态度恶劣的与家长顶嘴,非常生气的时候会摔东西,性格有些尖锐,喜欢干涉别人,但是对每个家庭成员的态度截然不同。幼儿园时曾出现过咬人现象,上小学后

有欺负弱小女同学的情况,父母被老师叫到学校,孩子认错态度可以,但是下次照样发生。父母发现孩子会悄悄拿同学的东西回家。

这些情况持续发生,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,父母非常担忧,希望得到专业的咨询与帮助。

经过咨询访谈后,我有以下几点思考:

1、孩子三岁前主要和外公外婆生活,妈妈经常两边跑,

和爸爸相处的时间相对较少,后面经历幼儿园转学,添了一个小弟弟,孩子与自己父母的关系构建得如何呢?孩子没有玩伴,不会交往,但是这个年纪不正是迫切需要发展同伴关系的么,孩子是否具备这个能力,交往环境是否具备?

2、

为什么孩子对待每位家庭成员的方式截然不同?在学校会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,在家里欺负弟弟?好像孩子在与每个人对抗。

3、孩子为什么会大发脾气、动手打人,甚至偷东西?孩子真正的需求又是什么?父母或者照顾者,有没有真正地解读出来?

孩子的内心深层渴望是什么?

带着这些疑问我与孩子的母亲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讨论。以下是我对孩子的心理成因分析和家庭教育建议。

心理成因分析和家庭教育建议:

1. 成长环境分析

孩子从小到大,白天基本由外公外婆带,尤其是幼儿园前,虽然孩子与妈妈的关系是最紧密,但是孩子与外婆建立的依恋关系毋庸置疑是无比深厚的,所以,

当对外婆不满时,会表现强烈反弹。孩子由于幼儿期住在外婆家,幼儿园期间又有换学校等情况,加之孩子与同伴互动交往的机会非常少,所以同伴关系这一块相当薄弱,甚至是缺失的。在孩子六岁懵懵懂懂时,和父母亲的依恋关系孩子建立的过程中,弟弟到来了,在弟弟一岁多时,孩子的逆反较为明显。

这里不得不提的是

教养环境,主要分两大块:

一块是,家庭人员结构调整,之前是外公外婆和小男孩,之后:外公外婆、父母、小男孩,现在是外公外婆、父母、小男孩、弟弟。

另一块是,孩子对外公外婆家的居住环境比较熟悉了,上学了必须回到父母这边,适应新的幼儿园环境,

新的居住环境,之前熟悉的玩伴不见了,喜欢的一些带不走的东西也不见了,而以上这些变化,都要孩子去承受和面对,大人都换了床睡不好觉的情况发生,更何况这位只有几岁的孩童呢?怎么安放那些不适感。虽然妈妈多次提到会经常和孩子在一起,两边跑的,但是爸爸由于工作原因,与孩子是聚少离多的,这样是不利于培养父子情感的,彼此都不能深入了解。

居住环境的变化,学校的频繁更换,会给孩子很不安定的感觉,孩子安全感、同伴关系、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,

在孩子没有完全准备好、基础关系也没有建立牢固的情况下,却要面对各种复杂的关系,孩子内心没底,出了问题也不知如何表达,更不知如何去求助?父母对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真实需求与想法并不是很清楚,而且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存在不一致性,同时父母有打骂孩子的现象。

2. 为何孩子会选择欺负弱小

孩子说小女生个子矮小,平时比较乖巧,不说话,所以好欺负,在家里会打弟弟,弟弟淘气也没有反抗能力,还会欺负外婆和妈妈,但是不敢欺负爸爸,因为知道大家的底线。孩子在这些要么弱小的人,要么是疼爱自己的人面前,孩子才敢表达真正的自己,其实

他的欺负有着两层意义:

第一层,还原孩子自己被“忽视,或批评打骂”的角色,他愤怒,但是无力反抗,只能转移,心理学有个“踢猫效应”能很好地诠释 ,主要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,而产生的连锁反应。“踢猫效应”,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。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,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。

第二层,不知如何与小女生交往,想交朋友,但是不会理解他人的感受,同理心稍弱,当我们能心理换位、将心比心,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觉知、理解,多几分理解,方法恰当,相信会有同学愿意与他交朋友的。

建议:孩子积极真诚地向同学道歉 ,写信画画等方式表达自己歉意,说不准还能交到知心好朋友,这是一个好的切入点,父母要改善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。

3. 为什么要拿同学的物品

一般来说,孩子

拿东西的动机有三种:

一是

建立自己的秘密。孩子到5-6岁时,就不太乐意被家长掌控,他们希望保有一些小秘密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容易出现一些不当行为,因为他们会计划、实施和完成这种“挑战”,比如把别人的东西私藏起来;

另外,就是

攀比心理。在诱惑的鼓动下孩子可能会很想要某个东西,或者是看到别的同学有什么东西自己也想要,而这个东西有可能是家长不支持买的。

三是

宣泄不满。在家里父母批评责骂,在学校也不受老师同学待见,以拿同学东西来进行反抗,以此来进行“报复”。

二年级的孩子应该是建立了物权观念了,但是不是建立好了呢?所以,

应该跟他明确:哪些东西是“他的”,哪些东西不是“他的”。

家长要先向孩子说明:“以前没跟你讲清楚,我不责怪你。但是……”,这后面的话就得突出事情的严重性了。“如果不征得别人的同意,就拿别人的东西,特别是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,这种行为就是是不道德的,而且是不允许的。”鼓励孩子说出拿同学东西的真实想法。

4. 孩子用愤怒来发出不满和“期待被看见”的信号

愤怒的孩子看起来气势汹汹,其实他的内心是惊恐不安和悲伤的。一件很小的事会使他感到自己受到了严重威胁,而且他除了奋起反抗外别无选择。他也感到孤独,认为没有人帮助他,所有的人都想要求约束他。孩子天生是渴求温情和友善的。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暴躁地打他的家人,你可以认定他正处于极度的痛苦中。

他是以这种愤怒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:他受到了伤害,需要帮助。

1) 孩子的愤怒有可能来自于对弟弟的到来

当孩子正处于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的情况下,一个新生命的到来,父母的时间精力和爱是有限的,因此分配到大宝身上的必然减少,孩子发现自我中心的地位崩塌了,突然间被要求长大,占有权减少,内心是有冲突的。加上学习上的被批评正好印证了,父母果然没有以前爱我了。

建议:给老大足够的心理、情感能量,让他心灵敞开,父母多创造与老大单独相处的机会;请老大参与一起照顾老二,培养老大的责任感与成就感;警惕比较心理,养育孩子没有标准答案。

2) 孩子的怒气通常掩盖着某个不愉快的经历

生活中很小的不快可能会触发孩子很久以前的不快经历留下的情绪,尽管此刻他并未面对严重威胁,他的行为正如那次一样,因感到孤独和惊恐作出自卫的反应,他愤怒。有时实际的威胁并不存在,愤怒的孩子有时是在与一个不存在的对手做争斗,昔日的那个未被处理得当的记忆仍然缠绕着他,所有有时候父母会觉得怎么那么莫名其妙。就如同父母在工作上遇到了不顺,下班回来,愁容满面,孩子玩耍的声音稍微大了些,立马就大发雷霆一样,事实上孩子的喧哗只是个导火索,父母的情绪还在其他事情上,没有处理好。

3) 孩子愤怒时父母要冷静还是比孩子更愤怒

当孩子处于愤怒情绪中,有效的方法是伴在他身边,一起面对情绪,帮助他慢慢平复冷静,接下来再一步步处理,而不是急于用成人的大怒去压制孩子的愤怒情绪,负面情绪应对的关键在于疏,而不是堵。

妈妈发火,爸爸揍,因为在那个当下,孩子那么不可理喻,怎么与期待的样子差距那么大,怎么说也说不好,内心产生巨大的冲突,于是通过发火来达到自身的情绪调节,试图用快速的方法扭转,从而得到自己可掌控的局面,但是这样的方法短期有效,弊大于利,还严重损害亲子关系。

建议妈妈好好休息,调节身心状态,爸爸能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,比如酣畅淋漓地踢场足球,散步聊天,多做些亲子活动,增进感情,和孩子一起商量做错事的惩罚方式,我想孩子更能接受。

当我们把传递给孩子力量的源头净化了,流到孩子那里的必是清流,然后孩子呈现在父母面前的样子,离期望的就不会有太大的落差。

说到这里,许多父母会语重心长地说:“道理都知道,就是控制不了”,这句话看似经历过万般努力却依然复始,但是换言之,您真的希望解决问题么?真的做好下定决心的准备了么?

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

请你先要告诉自己,要勇敢地面对事实,而且坚信改变要从自己开始,用行动说话,不断地修正和历练。我相信,方法得当,有爱做底色,会有转变,除非你根本就不舍得让“自己受苦”,当然,孩子的行为养成非一日之功,改变,必然是个持久战,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。夫妻协力,互相尊重,尊重孩子,摒弃打骂的教育方式。

情绪无好坏,愤怒发泄出来对孩子身心健康是有益的,如果找到恰当的方法来调节情绪,会让孩子受益一生。按照自然发展顺序,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是依恋关系,其次是成熟,最后是社会化。

遇到教养问题,我们先从关系入手,先修复关系,再修正行为,因为关系才是孕育成熟的唯一土壤。做好了这一步,我们才能把注意力放在社会适应力上,即孩子的行为上,了解这一规律,父母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本文作者:Brandy

儿童心理成长签约咨询师。七年心理学学习及实践经验,亲子活动讲师。2018年“家庭教育四进松江-童心悦读”活动教师,曾任双语幼儿园教师,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心理发展研修深造。擅长儿童心理成长,妈妈心理健康,亲子关系、家庭关系及教养指导,线上线下服务案例数百次。

由于微信无法分享本站内容,可将网站文章通过QQ或脸书及推特分享。